2025-07-23

三叉神經痛治療,開刀真的是唯一解方嗎?——顱內減壓手術與圓針療法的比較與反思

日前自由時報(2025/6/25)報導一則標題為〈被三叉神經痛折磨了1年 顯微手術助患者擺脫劇痛https://share.google/nI2UnRARLWX0zOdNY〉的新聞,引起許多患者關注。報導中指出,一名六旬男子因三叉神經痛而接受顯微血管減壓手術(MVD),術後3天出院、疼痛獲得緩解。這看似勵志的醫療故事,卻隱藏了幾個值得深思的盲點。

報導提到該患者「一度求診牙科並接受藥物治療」長達一年,最終才由神經外科醫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。然而,我們不禁要問:

他在牙科服藥長達一年,是針對牙齒問題,還是誤診?

開刀前,是否進行過MRI、MRA或高解析度影像來確認是血管壓迫神經?還是僅憑症狀便做出開刀決策?

是否嘗試過非侵入性治療,如針灸、神經阻斷等?

這些問題在報導中皆未清楚交代,卻給人一種「只要診斷出來就該動刀」的錯覺,這是極其危險的訊息導向。

手術成功率不低,但風險與代價亦不可忽視。

顱內減壓手術在神經外科中已行之有年,根據文獻:成功率約為80–90%,但代表仍有1–2成的人效果不佳。

死亡率雖低,但仍存在約1%風險。

更重要的是,兩年內復發率可達25%,也就是每四位中就有一位患者面臨疼痛再次來襲的風險。

此外,術後可能出現麻木、聽力減退、顏面抽搐等後遺症。這些潛在的代價,是否每位患者都能承擔?是否每位患者在做出開刀決定前,都被充分告知這些風險?

圓針療法:更安全、更溫和的選擇

在璞真中醫診所,我們長期治療三叉神經痛患者,採用的正是圓針療法與中醫整體調理,在不開顱、不破壞神經、不吃長期藥物的前提下,達到顯著的症狀改善效果。

以圓針療法為例,其原理為釋放肌肉筋膜的張力與神經壓迫,特別是在顳顎關節、翼突肌群、顳肌、胸鎖乳突肌等處,常可找到病源根結。透過定位精準、刺激適度的針法,許多患者即便多年疼痛,亦能在數次療程內大幅改善,無需手術、無需住院、無需恢復期。

我們曾治療多位曾考慮手術甚至已動過手術的患者,但最終以圓針或治極佳成果的案例,如:

1、鍾先生,三叉神經痛達9年,考慮手術治療,並服用昂貴藥物止痛,四次圓針治療後病癒痛消,https://dr-1279.blogspot.com/2025/07/blog-post_9.html

2、陳先生,疼痛達9年,刷牙、吃飯如刀割,曾進行兩次顱內減壓手術及一次神經阻斷術未效,來璞真兩次圓針後大幅改善。https://dr-1279.blogspot.com/2025/06/blog-post_24.html

3、林女士,三叉神經痛帶來的牙齒痛導致牙齒幾乎拔光,圓針治療兩次後痊癒。https://dr-1279.blogspot.com/2025/01/blog-post.html

在璞真中醫網頁,有許多三叉神經痛治癒見證,這些見證不僅展示圓針的療效,更提醒我們:在考慮風險高、不可逆的手術前,應充分嘗試安全、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。

手術不是萬靈丹,慎選才是王道

我們並非否定顯微減壓術的存在價值,對於部分確實由血管壓迫所致、且經影像明確證實、保守療法無效者,手術的確可成為選項。但前提是:「完整診斷、詳實比較、安全評估」,而非聽信一則新聞便匆促決定。

三叉神經痛雖痛如刀割,但療癒之道,不該只有一把刀。

如需進一步了解璞真中醫如何治療三叉神經痛,歡迎預約諮詢:

📞 02-2775-1885

2025-07-21

小腿抽筋、癲癇、眼皮跳與打嗝的背後原因|璞真中醫觀點

璞真中醫門診中,常見因癲癇、小腿抽筋、眼皮不斷跳動、或反覆打嗝前來求診的患者。

許多患者會問:「醫生,有人說抽筋是因為缺鈣,我有在補鈣,抽血報告也顯示正常,為什麼還是會抽筋,甚至會癲癇發作、眼皮跳個不停、或者一打嗝就是半天停不下來?」

這些症狀表面看似無關,其實背後常有共同原因——神經訊號傳導異常,導致局部肌肉或器官不自主收縮。


【神經放電異常的共通機轉】

鈣離子在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中扮演關鍵角色。當鈣離子濃度失衡時,可能導致神經細胞過度興奮、異常放電,進而引起:

  • 小腿抽筋

  • 癲癇發作

  • 眼皮不自主跳動(常見於疲勞、熬夜或壓力過大時)

  • 不明原因的反覆打嗝(橫膈膜抽動)


【為什麼抽血正常,還是會發作?】

人體有強大的鈣平衡機制:血鈣過低時,骨骼會釋放鈣;過高時,則將鈣儲回骨中。因此,即使抽血正常,也可能出現「局部缺鈣現象」,造成上述症狀。


【常見原因說明】

一、局部缺鈣現象(抽血正常 ≠ 用得到)

血液裡的鈣雖充足,但當神經末梢、肌肉或橫膈膜突然需要大量鈣時,若「臨時供應不足」,也會出現抽搐、跳動或打嗝,就像銀行有錢但提款機沒現金。


二、局部血循不良,鈣質與氧氣供應不足

  • 小腿、腳底:因距離心臟遠、血液循環差,容易抽筋。

  • 眼皮、面部神經:在疲勞、壓力、睡眠不足、肝血虧虛時,也易出現跳動。

  • 橫膈膜(打嗝):受到寒涼、飽食、緊張等刺激,會反覆收縮產生打嗝聲。


【常見高風險族群】

  • 孕婦、貧血體質

  • 年長者、更年期婦女

  • 經常熬夜、壓力大者

  • 久站久坐工作者


【中醫治療建議】

一、補血活血、改善微循環
用補氣補血與活血化瘀的中藥,促進鈣、氧氣與營養素順利輸送至全身,減少神經放電異常現象。

二、鬆解緊繃組織、疏通阻塞
透過圓針、針灸、推拿等方式放鬆筋膜,改善血流,提升神經穩定度,特別對長期打嗝、眼皮跳動者療效良好。

三、避免姿勢壓迫與過度疲勞
睡姿不當、久站久行或長期熬夜,皆可能誘發症狀,應避免神經受壓與體力耗竭。

四、飲食與營養補充
多攝取含鈣、鎂、鉀豐富食物,如乳製品、豆類、深綠色蔬菜。必要時補充鈣片與維生素D、K,有助鈣質吸收與穩定神經功能。


這些反覆出現、難以解釋的症狀,正是身體給您的提醒。

服用治療症狀的鎮定藥物雖可能改善於一時,但能從根源改善體質與循環,才能真正解決問題,恢復穩定與舒暢。

如果您也有相同問題,歡迎諮詢。

#癲癇
#小腿抽筋
#眼皮跳動
#圓針治療

#璞真中醫診所

2025-07-16

腰痛治療 「PRP v.s 圓針療法」

偶然看到某腰痛廣告,裡面有揭示某患者的治療實例內文如下:

【案例分享】
從輪椅到自由行走:一位下背痛患者的逆轉之路 55歲的黃女士,七八年前曾被診斷為「薦髂症候群」,接受治療後一度改善。然而近年症狀復發且加劇,嘗試過復健、電療、類固醇注射等方式,依然無效,最終甚至需倚賴輪椅代步。 

在一次機緣下,她前往某診所求診,當時已無法行走,疼痛指數達10分。該院在診斷後進行神經根減壓注射,暫時控制劇痛,再以高濃度自體血小板(PRP)注射於薦髂關節與韌帶,搭配復健與運動,四次治療後確實達到能自行行走的成果。 

這段敘述乍看之下似乎成效不錯,然而真相呢? 

【許醫師解析】不痛 ≠ 治癒,關鍵在軟組織與循環 

很多現代醫療治療的盲點就在於此:以暫時不痛作為治癒標準。
神經封鎖與PRP固然能暫時壓制疼痛、促進局部修復,但若原本導致疼痛的軟組織纖維化、攣縮、張力失衡未處理,血循持續受阻,人體活動依然異常,病灶就只是被「延後爆發」。 

 PRP雖名為增生,但若缺乏針對筋膜、肌腱、韌帶張力的鬆解與調整,注射再多也是治標不治本。況且費用高昂,許多診所甚至以此作為營收主軸,卻未真正解決病患根本問題,也難怪保險公司對此類療法逐漸不予理賠。 

【更好的選擇】璞真中醫圓針療法——鬆解張力、恢復血循 

在璞真中醫診所,我們的治療理念是從源頭下手。 圓針療法並非僅止於止痛,而是針對深層病灶的軟組織進行鬆解與張力調整,恢復正常彈性與結構,讓血液循環重新流通。人體每天有180公升的血流量進行循環,只要血循暢通,修復能力遠超一針PRP所能達成的效果。 

這種看似「簡單」的治療,其實遠比繁複的注射或神經封鎖更有效率、成本更合理,也更貼近自然修復的本質。 

 【璞真理念】簡單、有效、從根治本才是醫者之道 

 正如那個廣為流傳的故事:「開鎖3秒收500元嫌貴,開30分鐘收1000元卻覺得值得。」 人們常誤以為醫療應與程序繁複、器材精密成正比,卻忽略了療效本身才應是核心。 事半功倍,才是醫術的真正價值所在。 

【給仍受腰痛之苦的你】 如果你也長期飽受腰痛、下背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薦髂關節疼痛所苦,請記住: 不痛只是開始,能自由行走、自在生活,才是真正的目標。 讓我們用圓針治療,為你鬆解身體的困境,找回久違的輕鬆。 
璞真中醫診所
主治醫師:許仁明 醫師
預約與諮詢:02-2775-1885

2025-07-15

一次圓針癲癇定 失眠頭痛耳鳴消

今天又收到一位癲癇患者的見證,除了讓身為醫者的我們感到快慰,更讓我們感受患者的喜悅,以下敘述見證人病情與治療歷程,並附上解說,希望有相同問題的患者,能夠找到治療的方向。

【前言】產後癲癇、頭痛、失眠、耳鳴並發的身心警訊
李小姐是一位年輕媽媽,從111年第一胎生產後開始出現夜間癲癇發作,起初她描述清晨醒來時會有心悸、手指腳趾麻、頭暈不適,甚至偶爾夢中抽搐。雖然腦波與腦部斷層檢查皆顯示正常,但這些突如其來的症狀卻讓她每天如履薄冰,無法安心照顧家庭與孩子。

同時她還合併出現兩側顳部偏頭痛、長年失眠、胸悶心悸、右耳耳鳴、腸胃不適、便不暢、經痛、月經不規律及鼻過敏等問題。這些症狀在產後迅速加劇,使她身心俱疲、求助無門。曾使用維他命E、芝麻明等營養品,甚至接受西醫的荷爾蒙調整與藥物控制,仍無法根本改善。

我們接手治療的時間是在112年初。第一次圓針治療後,患者的偏頭痛立刻改善,當晚睡眠變好。一次療程後,癲癇發作減少甚至消失,情緒穩定、生活品質大幅提升。
李小姐第二次回診在113年3月,前一次術後一年未發,但一年後她又有一點頭痛發作跡象,因此她很快再回到璞真做圓針治療,在第二次術後,她又完全改善她的頭痛眠差症狀。
114年因備孕考量,她因擔心再次懷孕會誘發癲癇,所以主動回診,希望把體質調整至最佳狀態,避免再次經歷產後的困境。
當然,再次的治療讓身體處於更佳的結構,不僅可以避免因身體環境不良引發癲癇頭痛,對懷孕來說,也是最好的支持。

【李小姐見證】
111年生產後,陸續晚上會發生夜間癲癇,晚上也睡不好,時常會偏頭痛,網路上也看到吃癲癇癇藥物控制,吃了一輩子就必須一直吃,不吃的話就會不停發作。因緣際會在文章看見有人分享可以使用圓針治療,112年來到璞真中醫,第一次使用圓針後,頭痛好多了,晚上也好睡很多,癲癇也都沒有持續一直發生。時隔一年覺得有點偏頭痛回來找許醫生,才知道需要再回診確保真的已經好了,後續就在持續用圓針治療。真的是還好遇見了許醫生使用圓針的治療,頭痛沒有了,晚上也睡得好了。114年因為備孕,怕懷孕過程或生完孩子後再發生一樣的情況,再回來找許醫生,實施治療讓身體確保最好的狀況來生孩子。
—— 李 XX 114.7.12


【大夫解析】腦部缺血誘發癲癇,從結構鬆解入手重建穩定神經
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李小姐的癲癇並非器質性病變所致,而是產後血虛導致腦部供血不足、使腦細胞處於缺血缺氧缺鈣的環境,使得神經細胞容易「過度放電」,進而產生癲癇發作。

她的頭痛與失眠也並非單一問題,而是在產後血虛的基礎上,因為長期姿勢不良,導致頸肩背部筋膜緊繃、氣血上行不暢,導致腦部供氧不穩,造成頭痛失眠,進而引發神經過敏反應、失眠多夢、焦躁心悸。。

我們透過圓針療法,深入鬆解頸肩背、膏肓、顳顎頰等部位的緊繃組織,讓腦部獲得足夠血流,改善細胞代謝,進而穩定神經系統;再結合中藥補血養心,改善產後氣血雙虛與內分泌失調,並矯正不良姿勢習慣,從根本重建體內穩定環境。

我們治療的過程並非只是「抑制症狀」,而是改變身體不良的環境,改變會誘發症狀的環境,充分消滅所有會誘發這些症狀的條件,讓癲癇不再有發作的土壤,這才是真正的療癒。

當然,在改善癲癇的環境下,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症狀,如頭痛、失眠、耳鳴、心悸、胸悶…等所有症狀消除,自然也非意外。

如果要用藥物來改善所有症狀,看倌您說,如果一症一藥或一症多藥,這麼多的症狀得用多少藥啊?還不說用藥來改善症狀,實際上真正的問題也未改變,不是嗎?




 

2025-07-11

你胖在哪,比你多胖更重要!

【你胖在哪,比你多胖更重要】

——肚子大比體重大,更傷身、更易致癌!

隨着生活型態改變、飲食西化,肥胖人口逐年攀升,肥胖也早已不是單純的「外型問題」,而是直接威脅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近年研究更明確指出,肥胖與*結直腸癌(Colorectal Cancer, CRC)*之間有密切關聯,尤其是「胖在哪裡」比「胖多少」來得更致命!

✅ 傳統BMI指標可能低估風險

過去我們習慣以BMI(身體質量指數)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,但BMI只反映體重與身高的比例,無法評估脂肪位置與分布,許多BMI正常的人,實際上肚子脂肪堆積嚴重,仍屬高風險族群!

✅ 腰圍(WC)、腰臀比(WHR)更能預測結直腸癌風險

根據德國海德堡大學於2025年1月16日發表於《JAMA Network Open》的研究指出: 腰圍與腰臀比比BMI更能準確評估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!

📚 參考來源:https://jamanetwork.com/journals/jamanetworkopen/fullarticle/2829271

即便排除短期體重波動影響,腰圍與腰臀比仍展現出更強的預測力,代表中央肥胖(腹部肥胖)才是健康隱憂的關鍵指標!

⚠️ 為什麼「肚子肥」特別危險?

腹部脂肪(尤其是內臟脂肪)不只是堆積問題,它會分泌大量發炎因子與荷爾蒙干擾物,影響腸道免疫、代謝與細胞增生,是誘發癌症與慢性病的「沉默殺手」。

📏 你該怎麼自我檢測?

腰圍過粗 = 癌症與代謝病的風險提高!
男性:腰圍 ≥ 90 公分
女性:腰圍 ≥ 80 公分
腰臀比(WHR)計算方式 = 腰圍 ÷ 臀圍
男 ≥ 0.9,女 ≥ 0.85 → 高風險群

🩺 【璞真中醫診所】減脂治療方案——從「肚子小一號」開始,重啟健康!

針對中央肥胖與健康減重,我們提供專業、安全、科學的「埋線+中藥」聯合療法:

📌 埋線減重(穴位埋線)

使用無菌羊腸線,經消毒後植入皮下脂肪層特定穴位。

✅ 功能包含:

刺激穴位,改善循環與代謝
雕塑局部身形(針對肚子、腰、臀、大腿等)
促進脂肪分解代謝,讓整個人「小一號」
在瘦的過程中,避免皮膚鬆弛與下垂

📌 中藥調理

根據體質開立個人化處方,從根本調整代謝與脂肪堆積體質:
中藥歷史悠久,藥性溫和、安全
改善脾胃功能、消水腫、除濕寒
搭配埋線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減重效果


✅ 預防從「縮小肚子」開始

想要減少罹癌風險、改善代謝問題,不必追求極端瘦身,從肚子小一圈做起,就是成功的開始!

📌 醫師建議:

1. 規律飲食:減少油炸糖分,增加蔬菜與膳食纖維
2. 適度運動: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+核心運動
3. 身體調理:中醫溫補改善體質,降低脂肪累積
4. 定期檢查:尤其50歲以上應定期做大腸癌篩檢

📍我們關心您的健康,不只幫您瘦下來,更希望您能「瘦得健康」!

歡迎來電預約諮詢,由專業中醫師為您量身打造專屬減重計畫:

【璞真中醫診所】

📞 預約專線:(02)27751885
📍 地址: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311號2樓-4
🌐 網站:https://www.pjtcm.com.tw/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https://dr-hsu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