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30

論醫道——萬病之治,歸於一理

一、病之真相
要知道圓針如何治病,首先必須明白「病」的真相。

現代醫學透過各種檢查,包括 CT、X 光、MRI、神經傳導與血液分析,試圖找出疾病的根源。這固然顯示科技的進步,但也容易導致誤判。

以坐骨神經痛為例,當影像顯示骨刺或椎間盤突出,人們往往直覺認為問題在骨頭,然而實際上,骨刺是否真的壓迫到神經仍有疑義。壓力看不見、無法測量,而攣縮的軟組織卻可能造成更實質的壓迫。若只依據影像開刀,而忽略軟組織的緊繃與沾黏,手術後常常「刀開了,痛仍在」,甚至損傷更大。

顳顎關節痛、三叉神經痛亦如是。影像檢查未必顯示出問題的全貌。許多「看不見」的軟組織病變,反而才是疾病的核心所在。

人生自呱呱墜地以來,活動皆賴軟組織的收縮。當這些組織受損、結疤、纖維化、攣縮,便會牽動骨骼結構、壓迫血管與神經,導致各式疼痛與功能異常。這些變化雖難見於影像,卻能從症狀反推其源——這是臨床推理的功夫,不必仰賴昂貴儀器。

腦瘤當然可能造成頭痛,腰部腫瘤也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,但其機率極小,如同中樂透一般。我們無須為每個頭痛都做影像檢查——那是浪費時間與資源。傳統醫者,藉望聞問切四診斷病,從症狀觀察人體結構變化,以手觸之,以理悟之,萬般皆賴儀器,有時亦失之偏頗。

二、圓針治病之理
圓針(又稱小針刀)正是以這樣的結構觀為基礎所發展出的療法。
它的原理極為樸實:「血循不通則痛,通則不痛;氣滯則病,氣行則康。」

圓針不是單純的針灸,也不是單純的外科刀,而是以極微創的方式鬆解受損的軟組織,使氣血再度暢通。當結構回歸平衡,功能自然恢復。

其主要功效如下:
(一)治療疼痛疾病:
例如腰背痛、肩頸僵硬、頭痛、五十肩、膝痛等。
這些疼痛的根源多在於局部軟組織的攣縮與血循阻塞。

圓針鬆解結構後,肌肉放鬆、血流改善,疼痛便可明顯減輕。

(二)改善神經酸麻痛
包括坐骨神經痛、三叉神經痛、顏面神經麻痺等。
現代醫學常以止痛藥、神經阻斷或開刀治療,但效果有限。
實際上,許多神經痛並非來自神經本身病變,而是被緊繃的筋膜、肌肉、韌帶壓迫所致。
圓針能解除這些壓力,讓神經恢復傳導,自然痊癒。

(三)改善內科疾病
圓針的作用不限於疼痛。

人體的臟腑功能仰賴神經與血液的供應,當頸肩背部或腰椎周圍軟組織攣縮壓迫自律神經,便會出現失眠、高血壓、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。

例如
失眠:源於腦神經衰弱與供血不足。
癲癇:是腦部缺血造成神經過度放電。
四肢抽筋:是末梢血循不良導致缺鈣現象。
甲狀腺功能失常、結節腫瘤:組織異常多與局部供血障礙有關。

圓針透過改善供血結構,讓細胞重新獲得養分,症狀自然減輕。

(四)婦科與腫瘤相關問題
子宮肌瘤、乳癌、甲狀腺腫瘤等,多與血循不良及軟組織緊繃有關。

圓針鬆解壓迫後,局部血流恢復暢通,細胞代謝改善,可達到抑制病變、縮小結節的作用。

不孕、月經不調則與腰骶部軟組織壓迫自主神經有關,圓針能解除壓迫,使內分泌系統重新平衡。

(五)骨骼結構病變
如骨刺、椎間盤突出、脊椎側彎、滑脫等,表面看似骨頭問題,實則長期受軟組織拉力所致。

圓針鬆解軟組織,即能減少異常牽引,結構自然不在惡化,甚至慢慢有回正之機。

(六)精神情緒問題
甚至憂鬱症也與腦神經供血不足有關。

憂鬱症與腦神經供血不良有關,所以產婦容易罹患產後憂鬱症,因產後氣血大號治腦細胞失養憂鬱,更年期的情緒波動大,亦與更年期身體造血不足陰虛陽亢有關,而頸肩背部緊繃亦會造成供血不良導致腦失所養,以致憂鬱,當頸肩背部被鬆解後,腦部血流改善,腦神經細胞充分滋養,功能恢復,人自然感到輕鬆愉快。

由此可知,圓針之道並非止於止痛,而是以調整結構、改善氣血為根本。
其療效遠勝於僅止於症狀控制的藥物治療。

三、醫道之本

萬病之治,歸於一理。
病從結構起,從氣血阻;治從氣血通,從結構順。
圓針之理,正契合此道。

正如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統攝宇宙萬象,醫學之道亦有其不變的根本法則。

治病不是對抗,而是順應;不是抑制,而是恢復。
唯有「悟理於形,見形於理」,方能不為影像所惑,不為儀器所囿。

醫之為道,不在科技之繁,在洞悉天地人三合之理。
悟此理,則無病不可治,無痛不可解。

四、臨床案例簡述 (璞真網頁中案例繁多,讀者自可參照,以下略舉數端以茲參考)

(一)坐骨神經痛——由腰臀深層筋膜攣縮所致
有位銀行行員,長年久坐,腰痛逐漸加劇,後來連站立與行走都會沿大腿後側放射疼痛。
MRI顯示「椎間盤輕度突出」,建議開刀,但她害怕動手術,轉而尋求中醫治療。
觸診發現其臀中肌與梨狀肌極度緊繃,壓迫坐骨神經。施以圓針鬆解後,當場腿部放鬆,三次治療後疼痛大減,兩週內恢復正常行走。

可見「問題不在骨,而在筋」,此乃圓針之效。

(二)顳顎關節痛——源自頸肩結構失衡
一名女教師,因壓力大、咬緊牙關多年,導致顳顎關節咬合時劇痛、張口困難。
牙科診斷為「顳顎關節炎」,僅能開止痛藥與配製咬合板。
經觸診後發現其問題根源在於頸前斜角肌與咬肌群攣縮,牽動顳顎關節結構。

以圓針鬆解頸肩與咀嚼肌群,第一次治療後即可張口咀嚼,三次後完全恢復。

這說明,局部疼痛常源於遠端結構之失衡。

(三)失眠與頭暈——腦部供血不足所引起
一位退休老師,常年失眠、頭暈、記憶力下降。
檢查皆正常,醫院診斷為「自律神經失調」。
診查發現其頸項板機、肩頸肌群硬如繩索。

施以圓針放鬆頸肩後,一夜即能安眠,三次療程後頭暈大幅減輕,睡眠品質明顯改善。
這正印證——腦部缺血非因腦病,而是因血上不去。

(四)不孕症——腰骶部軟組織壓迫自主神經
一位35歲女性,多年求子不成,激素與排卵功能皆正常。

以圓針治療腰骶部深層緊繃肌群,鬆解後氣血暢通、經期規律。
三個月後順利懷孕。
此例說明:治結構,即是治功能。

(五)憂鬱症——腦供血不足,神衰之象
有患者因長期憂鬱、頭沉乏力、對事無興趣。服藥多年效果有限。
經圓針鬆解頸項後,腦部血循改善,精神漸佳,情緒穩定。
這證明情緒非僅心理問題,當腦得其養,心自寬。

五、結語
醫道之要,不在治病,而在明理。
明理者,知病不止於病;治人者,知人不止於身。
圓針看似細微之術,實則貫通醫理之大道——

萬病之治,歸於一理;一理貫通,萬病可愈。

2025-10-17

腰痛原因及有效治療

 

【腰痛的真正原因】

多數腰痛並非來自骨頭,而是腰部軟組織(肌肉、韌帶、筋膜)受損後產生的攣縮與沾黏。
受傷後的修復過程會形成疤痕組織,若長期勞損或姿勢不良,疤痕會逐漸增生、緊繃、變厚,造成一連串問題:

包括:
1、行動受限與疼痛:緊繃組織壓迫血管導致缺氧,神經因缺氧而疼痛。
2、代謝受阻:血循不暢,乳酸、尿酸等代謝物滯留,產生持續痠痛。

3、神經壓迫: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、麻木或放射痛。
4、骨骼變形:長期拉扯可導致椎間盤突出、骨刺、腰椎滑脫或脊椎側彎。
5、自律神經失調:壓迫交感、副交感神經,可能出現胸悶、心悸、消化不良、婦科問題,甚至影響生殖機能。

【真正的治療重點】

手術或止痛藥只能暫時壓制症狀,卻無法鬆解造成問題的「緊繃軟組織」。
圓針治療的核心在於「鬆解攣縮軟組織、恢復血流通暢」,使組織重新獲得氧氣與養分。
當血循改善,疼痛自然消除,機能恢復,甚至可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骨骼結構變形等深層問題。

【我們的治療理念】
「治病不只看影像,更要看功能。」
很多腰痛並非骨頭問題,而是被忽略的軟組織問題。
真正的治療,應該讓身體恢復自然通暢的運作,而非一再手術、止痛、惡化。

💬 腰痛治療常見問題 Q&A

❓Q1:腰痛是不是一定要開刀?
A:不一定。
大部分腰痛的根源在於軟組織攣縮與血循不良,而非骨頭變形。
手術只能暫時修正骨頭外觀,卻無法鬆解緊繃組織。
透過圓針或鬆筋治療,恢復血流與彈性,多數患者能明顯減輕疼痛,避免開刀風險。

❓Q2:圓針治療會痛嗎?
A:不會像傳統針灸那樣刺痛。
圓針並非切割,而是以「針刀」方式鬆解組織,疼痛感低。
許多患者在治療中感覺只是「脹、酸、放鬆」的感覺,
治療後可立即感受到腰部變輕鬆、活動度變大。

❓Q3:需要治療多久才會改善?
A:依照病程長短而定。
若是近期勞損或姿勢不良引起,1~3次治療就能明顯改善;
若長期慢性緊繃、術後沾黏或椎間盤問題,需循序漸進鬆解,
一般經過數次治療即可穩定改善,疼痛與僵硬明顯減輕。

❓Q4:圓針治療可以改善哪些問題?
A:不只腰痛。
圓針透過鬆解深層軟組織、改善血循,可應用於:
頭痛、頸肩痠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膝蓋痛、自律神經失調、失眠、甚至婦科與消化機能問題。

❓Q5:治療後需要注意什麼?
A:保持溫暖與適度活動最重要。
治療後應避免立即吹冷氣或冰敷,並可做輕度伸展,
有助於維持組織鬆軟與血流順暢,使治療效果更持久。

❓Q6:為什麼我的影像檢查看起來正常,但還是會痛?
A:因為問題常在影像「看不到」的軟組織。
肌筋膜的緊繃與沾黏無法在X光或MRI中呈現,
但它會壓迫血管與神經,引起疼痛與麻木。
這正是圓針治療能發揮關鍵效果的地方。

🌿 別再讓止痛藥與開刀成為唯一選擇。

給自己一個機會,讓疼痛的身體重新呼吸。
璞真網頁有眾多案例,請參考


我們不僅止痛,更能解決疼痛的根本原因

#腰痛
#下背痛
#坐骨神經痛
#圓針
#小針刀
#璞真中醫

2025-09-12

我的中醫路

因父而起,因緣際會的中醫路


很多人問我:你當中醫是不是家學淵源?是不是家裡有人是中醫師?是不是在中藥房工作過?還是常看中醫吃中藥?

其實都沒有。若要說起來,這一切緣分,還要回到父親的一場病。


父親的病,醫學的無力

2001年,我還在智慧財產局擔任專利審查委員。那時父親多年來受咳嗽所苦,只要一躺下就咳嗽,夜不能眠,睡不著又導致血壓高、精神差。為了父親的咳嗽失眠血壓高,我帶著父親跑遍各大醫院,尋遍各方名醫。朋友介紹的,或是自己聽聞哪個醫師好的,都不辭遠近求醫看診,醫師換了又換,藥方改了又改,但三、四年下來,病情絲毫沒有改善。這種無力感,讓我心裡充滿疑問:現代醫學為什麼對這樣一個「小問題」竟然無能為力?

偶然的轉折:氣功與銅人

某天我心想,既然看醫生無效,那能不能靠鍛鍊來改善?於是帶著父親去了以九九神功聞名的氣功大師涂金盛老師的門下,報名氣功課程。沒想到父親沒耐心,練了幾天就想放棄退費。我無法向老師開口退訓,而那報名費也差不多是我大半個月的薪水,便鼓起勇氣向老師提出自己代替父親學習的要求,在得到老師同意之後,就在老師的道場開啟學習氣功之路。

老師教了一兩個月後,有一天在教室我看到裡面立著一尊銅人,上面布滿穴道,心中湧起好奇。當我向老師提及父親當初學氣功的原由,是因為希望改善父親的病況,精通武學與中醫學的老師,交給我一本中藥的書籍。裡面記載了許多方劑,我隨意翻閱,從書中找出一個和父親症狀最相似的藥方,依樣畫葫蘆去中藥行抓了兩帖藥。

沒想到歪打正著,父親多年咳嗽竟就被這個一帖幾十塊的藥消滅了!這簡直太神奇到令人不敢置信,咳嗽好了,睡眠也安穩了,睡好了,血壓也就正常了。以前在台大北醫各大神殿找了許多大醫師拿了一堆咳嗽藥、安眠藥、血壓藥,效果還不好,想不到現在僅僅用了兩帖其貌不揚的中藥,竟然效果如神,治好咳嗽,睡眠血壓同步好了。短短一星期兩次的藥,解決了幾年下來各大醫院治不好的問題。

這件事徹底顛覆了我過去對中醫藥「不科學、沒效果」的印象。


投入學習,四十歲的選擇

從父親痊癒那一刻起,我燃起了強烈的好奇與熱情,決定系統性學習中醫。40歲才起步,記憶力早已不如年輕人,但我憑藉著對古文的能力與中醫的興趣,以及一股近乎瘋狂的專注,每天16小時讀書,臥薪嚐膽,持續了數年。

在努力一年後,我參加中醫師檢定考試,大概是老天爺鼓勵我要走上這條路,第一次應考竟然七科全部過關;後來自信滿滿參加特考,卻只考了18分,狠狠被打擊。但我沒有退縮,反而更踏實地累積基礎。從那之後,連續五年,屢敗屢戰,終於,在2006年,我以46歲之齡,在三千多名考生中名列第11名,高分通過中醫師特考。
許多人準備數十年過不了關,我在第六年通過考試,這是無數日子裡白天黑夜中,老天對我不懈的苦讀與堅持的回報。

幾年讀書下來,甚至讀到連書桌木板面都為之凹陷了,聽說少林寺的達摩院地板因為和尚練功太勤,時間長了連地板都練凹了,看著凹陷的桌面,見證著我曾像那些少林高手一般,有過一段艱苦修行的歲月。


病痛的另一個老師:針刀

通過中醫師特考後在中國醫藥大學實習期間,我正因膝蓋長年酸痛遍尋不到良法醫治而苦惱,那個痠痛是多年運動傷害加上風溼侵入造成的,無論針灸推拿復健整骨推拿,都無法改善,幸運的是當時遇到一位針刀老師。他兩針下去,困擾我多年的膝痛竟然煙消雲散。這種震撼,正如當年父親咳嗽被中藥治癒一樣。於是我又全心投入,至今已二十餘年。

針刀成為我最重要的治療工具之一,我將它運用在許多連教科書都未提及的病症上,如三叉神經痛、顳顎關節痛、坐骨神經痛等,都取得不錯的成果。長年努力,每一次治療,都是一次精進。而每一位患者,都是我的老師,引領我不斷進步。


醫學、哲學與未知


很多人質疑中醫,我經常被問到:經絡存在嗎?解剖看不到,為何我們說它存在?我會說,科學看不見,不代表不存在。黑洞在愛因斯坦提出時,也只是理論,百年後才被證實。醫學亦然。

西醫是科學,但科學之外,仍有未知。中醫正是探索這些「未知」的途徑。

命運的迴環

年輕時,我差點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,卻陰錯陽差,繞了一大圈才在中年重回醫學領域。父親的一場病,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。

如今,我能以中醫藥與針刀,幫助病患解除痛苦。回想起來,這條路並非偶然,那是命運早已寫下的因緣。

對了,愛因斯坦成名之前,也在專利局當審查員。或許,這就是我與他微妙的共通點吧。

2025-09-10

圓針治病之理——何以治百病?


圓針治病之理——何以治百病?

人體之所以能靈活運動,靠的不只是肌肉與骨骼,還有一個隱形卻關鍵的網絡——筋膜。
筋膜遍布全身,包裹在肌肉、肌纖維與肌束之間,就像一層具有彈性的「尼龍網護腰」,維持我們活動的協調與穩定。
然而,當筋膜張力過大,就會限制動作,甚至引發各種病痛。
筋膜張力為何過大?
1. 正常緊繃:在出力或運動時,筋膜會暫時拉緊,之後可自然放鬆。
2. 異常緊繃:受傷、老化或長期勞損,會造成纖維化與疤痕組織,讓筋膜失去彈性。這種僵硬一旦累積,便會造成長期不適。
圓針的核心作用
傳統的推拿、按摩、電療、熱敷或肌肉鬆弛劑,雖能暫時放鬆,但無法真正改變筋膜結構。
圓針不同之處在於:它能鬆解筋膜張力,重塑軟組織彈性,讓人體功能恢復正常。
施針後,血液循環會迅速改善,將堆積在組織裡的乳酸、尿酸等代謝廢物釋放出來。這個過程常讓患者感到「奇酸無比」,其實正是高效排除代謝物的證明。酸得越深,往往代表鬆解越徹底,改善速度也更快。
為什麼圓針能「治百病」?
許多疾病的根源,來自神經與血管受到壓迫,或肌纖維過度收縮。
圓針透過筋膜減壓,能解除這些障礙,因此能改善的範圍相當廣泛:
頭部筋膜壓迫:頭痛、眩暈、失眠、癲癇、腦退化、阿茲海默症、巴金森氏症。
面部張力過大:三叉神經痛、顳顎關節痛、耳鳴。
頸部筋膜緊繃:甲狀腺功能異常、甲狀腺結節、口乾舌燥。
肩背部張力:肩頸痠痛、自律神經失調(心肺胃功能障礙)、胸悶心悸喘、乳房病變。
上肢壓迫:臂叢神經壓迫導致手麻。
肩關節沾黏:五十肩。
腰臀下肢緊繃:坐骨神經痛、腰痛、腳麻、長短腳、膝關節損傷、髖關節控痛、足底筋膜炎、靜脈曲張、不孕、經痛、腎膀胱異常、便秘。
骨科疾症:骨刺、椎間盤突出、滑脫、側彎、富貴包。
可見,圓針並非單純「止痛」,而是透過調整筋膜張力,解除壓迫,恢復循環,進而讓身體回到健康狀態。
結語
圓針之所以能「治百病」,並非因為它神奇,而是因為它直指根源:鬆解筋膜張力、恢復結構平衡。
當筋膜恢復彈性,神經與血管運作暢通,人體自然具備自癒能力,健康便能重建。

2025-09-07

改善老化的真相──從端粒到供血


 

改善老化的真相──從端粒到供血

什麼是端粒?
端粒(Telomere)位於染色體的末端,就像鞋帶末端的塑膠套,用來保護染色體不致受損或黏合,確保細胞分裂時遺傳資訊的完整。隨著細胞不斷分裂,端粒會逐漸縮短,當縮短到一定程度時,細胞就會停止分裂,進入衰老或死亡狀態。因此,端粒常被稱為細胞的「生物時鐘」,其長度反映了細胞的年齡。

2009 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布雷克本、格萊德與休斯塔克三位科學家,揭示了端粒及端粒酶在細胞保護中的作用。他們發現端粒酶能維持端粒長度,減緩細胞衰老,但如果端粒酶過度活躍,也會使細胞無止境分裂,增加癌變風險。因此,端粒與端粒酶是研究老化與癌症的重要方向。

端粒短,是原因還是結果?
很多人以為「端粒縮短」就是衰老的原因,其實不然。端粒變短,只是老化的現象之一,就像頭髮變白、皮膚起皺一樣。真正的根源在於── 血液供應的減少

造血能力下降:老化的核心
人體的造血主要在骨髓。年輕時,骨髓空間大、造血旺盛;隨著年紀增長,骨質變硬、骨髓縮小,造血功能逐步下降。四十歲以後,人體血液生成開始明顯減少,這就是廣義的「更年期」,它並非單一事件,而是一段持續進行的衰退過程。

血液一旦減少,身體各部位的供血量隨之下降:

  • 眼睛缺血 → 視力模糊

  • 毛囊缺血 → 頭髮變白、脫落

  • 牙根缺血 → 齒牙動搖

  • 皮膚缺血 → 鬆弛皺紋、老人斑

  • 四肢缺血 → 無力、冰冷

  • 器官缺血 → 功能衰退、甚至病變

當細胞嚴重缺血時,有的會死亡,有的則可能因環境惡化而突變,發展成腫瘤。因此,年長者體內幾乎都能檢測到癌細胞。

老化無法避免,但可以改善
端粒只是老化的「指標」,真正影響健康的,是血液循環是否暢通。換句話說:
👉 不是端粒長了人才健康,而是人健康了端粒才會長。

改善老化,關鍵在於改善供血與循環:

兩大方向改善老化

  1. 增加造血量

    • 藥物與食補:如中醫常用的四物湯,產後調理的坐月子藥方,都能補血養血。

    • 良好的營養攝取,幫助骨髓造血。

  2. 改善血管壓迫

    • 隨著年齡,軟組織受傷後常留下纖維化或沾黏,造成僵硬,壓迫血管,阻礙血流。

    • 一般按摩推拿只能暫時放鬆,無法真正改變纖維化。

    • 透過「圓針療法」等方式,可鬆解軟組織,減輕血管壓力,改善局部循環。

生活方式的輔助
運動、氣功、瑜伽、打坐、良好心情,都能使身體放鬆、血管暢通,讓血液循環更好。這些方式見效因人而異,但都是延緩老化的助力。

臨床改善的例子

  • 臉部循環改善 → 老人斑、青春痘消失

  • 下肢供血改善 → 病患恢復健走、爬山能力

  • 手腳冰冷改善 → 四肢變得溫暖

  • 甲狀腺結節、子宮肌瘤 → 隨血循改善而縮小

這些案例都印證了: 供血改善,細胞健康,老化現象自然延緩。


結語

我們無法阻止衰老的到來,但可以改善老化的速度與表現。
健康的真諦,不在於延長端粒,而在於 改善血循、提升造血

沒有不死之方,但如果能像林青霞一樣,七十歲依然神采奕奕、活力充沛,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老化改善目標。



靈異與療癒——中元節有感

靈異與療癒——中元節有感

今日中元節,但這星期到處都可以看到拜拜祈福活動,午後一點半,我走入板橋車站。人潮川流不息,腳步匆忙,卻在長長一排普渡供桌前慢下腳步。水果、糕餅、罐頭整齊排列,香火隨風輕舞,燭光閃爍。這一刻提醒我,在這個日子裡,人們不只是供奉亡靈,更是在向那看不見、卻真實存在的世界,表達敬意與謙卑。

多年行醫,我常遇到一些難以用醫理解釋的現象,卻真實發生。三個月前,一位患者因突如其來的失眠而困擾。他看遍中西醫,做了無數檢查與治療,仍夜夜輾轉難眠。直到一位修道之人提醒他,也許是某次到廟裡,無意間沾染了不淨之氣,被「纏住」了。他半信半疑地回到原廟誠心拜拜。令人驚訝的是,自此之後,他的失眠竟完全解除,夜夜安眠如常。

另一位患者,更令人動容。她年輕時在中華電信任職,與宗教、藝術毫無瓜葛。然而某次造訪敦煌石窟,她忽然感到那些壁畫彷彿是自己昔日的創作。這份震撼,使她在提早退休後毅然投入畫筆之中。從未受過專業訓練,她卻能創作出充滿靈韻的菩薩畫像,氣度沉靜、神采飛揚。旁觀者皆為之驚嘆,這股天成之力,難以用理性解釋。

科學與醫學讓我們理解身體,解釋疾病,但生命似乎不止於此。偶爾,那些靈異的經驗,就像一道縫隙,讓我們窺見另一個層次的真實。它不必推翻理性,只提醒我們,在天地萬物之間,仍有不可測度的神祕與力量。

中元普渡,是人間對幽冥的問候,也是對自身謙卑的提醒。當香火升起,我們或許應想起:在追求醫理與數據之外,也要保留一份對未知的敬畏,因為那正是生命最柔軟、最深邃的部分。

走出車站,午後光影斑駁,人影交錯,我想,每個人的心中,都藏著一方靜謐空間,連接著看不見的世界。當我們靜下心,傾聽自己的呼吸與心跳,那些靈異、奇蹟與感應,或許就在不遠處,輕輕提醒著我們——生命,不只是眼前所見,更有無形而真實的溫度。 
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