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02-15

不「得氣」,你就白扎了!

有患者問許醫師:為什麼許大夫埋線總是特別的酸脹,這到底代表什麼意義,今天就趁著過年無事,特別開講。

古云:一針二灸三用藥,古代醫家推崇針的效果列為第一,因為針的效速、力大、方便,但一支針能產生多大成效,不同施針者會有很大不同。

一支針,醫師手法深度可以決定他的效果是一分還是十分,正如同一把槍,在狙擊手手上,可以遠距離獵殺敵人,但在槍法不準的人手上,恐怕只能嚇跑一堆停在樹上的麻雀。

埋線,就是針灸的變化,針灸埋線要如何才會有效,簡單的說,就是要得氣。

中醫針灸經典《標幽賦》說:「得氣如魚吞鉤餌之浮沉,不得氣如閑處幽堂之深邃(即空虛感)」。簡單的說,當針刺人體時,受針者感到針下酸、抽、脹、重的不同感覺,這是針刺效果到位的一種表徵,也是針刺取得療效的必然途徑。

如果針下時,下針者與受針者都感覺不到有針感,甚至鬆散、無感,在多數情況下,效果是不彰的,稱為「不得氣」。得氣等同療效,不得氣即是無效。古人形容此為「針插豆腐」,是一種無效的表徵。

一般來說,得氣的良好與否與療效的優劣成正比例,這是古今習醫之人對針灸的基本認知。台灣第一個中醫博士林昭庚,他的論文研究穴位的得氣深度與治療效果,如果得氣不重要,又何必研究得氣深度?大陸名老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附院 施震主任醫師更大量著墨得氣與療效的關係,認為針刺過程中務求得氣,如不得氣,應找出原因,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,方能見效。這也就是為什麼用圓針治療疼痛,省時、效果又這麼好的原因。其得氣快,不用讓病人在床上躺20分鐘留針,施術完即可離開,病人花的時間少,療效又比傳統針灸好上數倍,是治療疼痛的首選方式。

如果古今中外的醫家都認為痠麻重脹代表療效,為什麼我們不把這療效做出來?

P.S.1也許有的人說,醫師幫我下針沒針感,我也瘦了幾公斤甚至幾十公斤,針感真的那麼重要嗎?別忘了,你還有在吃藥,針沒效,藥還是有效果的,但這就像合唱團團員混水摸魚一樣,你不唱沒關係,反正總有別人在唱,只是......,沒效你做了幹嘛呢?
P.S.也許也有人說針灸有針感雖是必要,但埋線不是針灸,不一定需要有針感。這是矛盾的,埋線本來就是針灸的一種改良,只是用羊腸線取代針,既然是如此,當然針所需要的得氣,埋線沒理由不需要,針灸最有效的地方就是針刺反應最強的地方,既如此,我們當然要把線放在那個位置,一般而言,沒感覺的原因大部分是放在脂肪層,脂肪如同人體的一件外衣,把針線放在衣服上,一方面容易產生包塊,二方面效果也不會太好,這也是古人所說:"針插豆腐"的意思。